多年前朱迅为了改善身体素质,在别人的带领下开始跑步。感受到跑步的「好处」以后,她专门向多位长跑冠军学习跑步,在每场马拉松比赛中也都有经验跑者陪跑。
久久为功,玉汝于成。就像打磨璞玉一样,跑者耐心打磨跑步技术技巧的过程,也是在修行自己。3年,数十次马拉松长跑,朱迅说,当马拉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,她有了很多改变:头发浓密、睡眠良好、情绪稳定,关键是对世界充满好奇。
赛前她还引用苏轼的文字表达在跑步中获得的种种益处:头足皆热,宣通畅适,久久行之,当自知其妙矣。其实,朱迅跑步以后还有一个很真实的改变:享受美食。
多年前,主持人倪萍在节目中回忆:当时为了保持身材,吃饭时每一道菜上来朱迅只吃很小的一小口,然后就放下筷子了,基本不吃什么米饭。因为体力不济,一餐饭的时间几次依靠在年长她14岁的倪萍身上
不过,也有跑者说:“跑步13年了,肥胖依旧,睡眠不好,头发花白且日渐稀少。”
我们能坚持做一件事,终究是能从中获得理想的收益。但也正因如此,容易因为「有用」而多多益善,殊不知「只要剂量足,万物皆有毒」。
对普通跑步爱好者来说,无论是保持日常跑步的连贯性,还是备赛马拉松,跑步心率都是关键的指标。跑步强度选择、身体状态评估,都需要通过心率数据来分析,这样给身体足够时间适应和恢复,就能尽量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。
全马458完赛的朱迅,也曾用8分的配速进行恢复跑。停跑一段时间的朱迅,以往常6分多的配速起跑没多久,心率就升到了160以上,随后在教练的要求下,以8分钟的配速,从5公里开始,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。
如果不懂得用跑步心率指导跑步,而是盲目坚持,追求跑量或强度,就很容易导致过度训练,引发厌跑、身体不适和伤痛,适得其反。
跑步运动中会消耗比平时更多的能量,因此跑步结束后要及时补充足够的碳水化合物、优质蛋白质和脂肪,以及微量元素,保持代谢平衡。同时应该注重睡眠、放松拉伸,以此修复肌肉和关节损伤。
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营养失衡,就会出现代谢紊乱、贫血或慢性疲劳,加剧身体消耗。需要特别提醒的是,很多跑者追求长期低热量饮食方式,碳水摄入不足,这对长跑者来说会导致能量亏空,引发肌肉分解和身体抵抗能力下降。
就像朱迅所说:“我们跑步的目的,不是越跑越老,而是越跑越美。如果大家八九十岁还能在跑道上,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。”
当我们把跑步作为放松的方式,不过度追求成绩和在意外在评价,那就不存在什么心理压力,从长期坚持的角度来说更利于身心健康。但如果明明是普通跑步爱好者,却非常追求成绩或依赖跑步缓解焦虑,反而可能导致心理倦怠,加剧生理疲劳。
每年参加1至2场马拉松,可以借着备赛和恢复的过程,让身体在张弛并进的节奏中变得更强。但如果频繁参赛就容易积累损伤,逐渐背离我们跑步的初衷。
成为更好的跑者同时要重视力量训练、跑前热身、交叉训练这些跑步细节,提升体能,促进跑步乐趣。普通跑步爱好者长期在跑步中受益,不取决于「刻苦」程度,而取决于对身体的尊重与科学管理。
42.195公里的奔跑,对普通跑步爱好者来说,完成就意味着超越。但当我们完成一次又一次超越以后,我们获得的是什么呢?
有人想到的可能是PB、运动能力的提高,但朱迅却说,在马拉松中,赢得的是一颗平静的心,经得起风雨,受得了诱惑,放得下执念。而这不也是成长的意义吗?
跑步如人生,高低起伏皆是常态。所以在长跑中,我们不必要求自己每一次都刷新成绩,不必追求时刻都是身心俱佳的跑步状态,而是在每一次努力之后,都能看见努力的意义,认可自己的价值,无论结果如何。
马拉松跑步,是挑战,也是修行。在枯燥、疲惫甚至痛苦的长跑中,学会与自我对话,培养耐心、韧性和抗压能力;学会接纳不确定的未知和波动起伏,生活中也就有了情绪管理能力。
超越不仅是速度或距离的突破,更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化,比如学会倾听身体信号、调整目标。还有跑步让你发生的改变,例如你看待事物的角度、把控情绪的能力、处理复杂问题的耐心,这些隐性成长可能比PB更有意义
跑得更快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能力,保持热爱与健康,才是长跑者的大智慧。毕竟,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缓慢生长的。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
本文由: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